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隆重召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勇于开拓、积极作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进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动力,更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强化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12月3至12月4日,由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同济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以“超大城市发展:挑战与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隆重召开。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作为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合作事项之一,将进一步着力打造成为“两个平台”:一是推进“上海2035”总规实施的国际性战略谋划平台,二是推进国际大都市间规划咨询交流的全球性、专业性、开放性传播共享平台。
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主旨报告,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分享国际大都市的规划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城市设计挑战赛颁奖;二是主题报告,包括若干专家大会发言,由与会专家、国际组织代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代表进行圆桌研讨,以及“城市设计:上海倡议”“大都市研究网络:上海倡议”两个倡议对外发布;三是平行会场,包括 “区域协同和都市圈规划”“城市更新和人文艺术”“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和空间治理”和“青年研讨”5个平行会场。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人居署、开发计划署、汉斯·赛德尔基金等国际组织,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首尔等国际大都市,北京、重庆、深圳、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宣城等12个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共约380位专家学者和嘉宾齐聚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开展大都市之间的规划交流对话,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规划资源工作的国际视野和管理水平。
领导致辞
会议由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主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为2023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获奖团队颁奖。会上,12位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大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知名学术研究院校、规划咨询智库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报告,并进行了圆桌研讨。会议还发布了“城市设计·上海倡议”和“大都市研究网络·上海倡议”。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致辞时说: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我们要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规划,把宏伟蓝图持之以恒地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要聚焦总体定位,更好地以规划增强城市功能。要把握潮流趋势,更好地以规划引领转型升级。要加强协作协同,更好地以规划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坚持造福人民,更好地以规划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世界各大都市在规划上的鲜活实践都极具借鉴价值,希望大家的真知灼见给我们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在致辞时说:大都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引擎和联结世界的重要枢纽,对全球发展和治理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是城市基础性的公共政策和城市系统治理的法定制度,对塑造城市的承载力、竞争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上海是中国最早实施“多规合一”改革并发挥引领作用的城市之一。自《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批复以来,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城市由规模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率先提出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用“细胞疗法”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人民城市”;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时空基础信息平台,为“一张蓝图干到底”和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率先开展郊野单元规划,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率先提出并实施土地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合同管理引导开发商转型成“城市运营商”,和城市共同成长。上海市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积极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使这个超级大都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和上海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自然资源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精神,以深化部市合作为抓手,出实招、务实效,大力支持上海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我们进一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展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支持上海大都市圈优化区域要素配置,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机制,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我们将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体检评估,支持上海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建立韧性城市的体检评价体系,推进上海韧性城市建设;我们将结合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支持上海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和城市空间复合利用,探索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和乡村营造模式,促进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我们将结合构建美丽中国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支持上海率先建立智能规划和智慧城市,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数字生态基础设施;我们将融合人民城市和美丽城市建设,支持上海强化城市设计、社区生活圈规划、历史文脉保护和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一步彰显城市活力、魅力和亲和力。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国内外的三位知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在上海、伦敦、巴黎等大都市的规划研究和实践经验,分享了对国际大都市规划趋势挑战、战略策略等方面的真知灼见。
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上海需要坚持“四个放在”、聚焦“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彭震伟教授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从五个方面对上海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思考。一是在区域协同与空间发展方面,针对长三角区域发展质量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仍需提升,大都市圈交通网络、空间布局和资源互济共保有待加强,上海主城区空间资源有限、新城功能有待提升、乡村活力不足等问题,上海需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强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并增强新城综合功能和加大乡村振兴实施力度。二是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方面,面对新旧动能转换,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等的多元化空间需求和融合发展应对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与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要求相匹配的空间组织模式,以及功能复合、弹性适应、集约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品质,吸引全球创新人才。三是在人民生活与城市文化方面,面对空间资源紧约束、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要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功能拓展,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配置水平,建设全年龄段友好的城市环境,并且持续挖掘、赓续传承上海的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四是在绿色低碳与安全韧性方面,生态空间仍亟待拓展优化,能源结构转型也面临较大压力,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持续改善,为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上海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强化海陆生态协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深化重点领域结构调整,加强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加强平急结合,全面提升城市韧性。五是在城市治理与智慧城市方面,规划的社会化水平、数字化转型、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有待提升,进一步强化人民城市人民建设理念,健全规划全过程共治共建的制度举措,建立上海超大城市“数字底座”,坚持多元共治、智慧共享,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赛度·马克斯毛维克(Cedo Maksimovic)教授的报告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蓝绿解决方案(NBS)”的规划方法,提出开发“第三空间”的概念,并在不同空间尺度和项目中开展实证应用,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研究视角。NBS规划方法是面对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热岛、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在多维目标驱动下,综合考虑气候变化、韧性发展、成本、多元主体参与、公私合作和市场运营等因素,通过量化手段形成最佳方案并最终用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能够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环境压力,并促成更为健康和韧性的城市。例如,通过对上海公园树种的选择、布局的位置等量化模拟,可以为未来公园植被布局提供科学的指引,从而更好地改善人们的健康、控制污染和达到更好的碳汇效果。又例如,在荷兰、日本等国家,北京、香港等大都市,通过测量和建模,处理好雨水与污水系统的相互作用,能够在污水厂的升级改造中腾出更多的土地和空间用于开发建设,这种方法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更新迭代。赛度·马克斯毛维克教授建议上海也可以运用这一新技术对现有污水厂进行升级改造,减少占地规模和碳足迹。
经合组织(OECD)国际城市政策工作组文森特·富歇(Vincent Fouchier)主席认为,城市集约化是通过增加建筑密度和更好地利用已有建筑的路径实现致密化。结合大巴黎地区、马赛大都会区的案例,详细介绍了城市集约化发展的七个关键方面。一是节制(Sobriety),更好地利用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减少能源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节制地使用材料。二是相邻性(Proximity),缩短人们的通勤距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15分钟城市、30分钟都市等相关概念都是有益的探索,并且在上海也得到了实践。三是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把居民以及利益相关者充分纳入进来,发挥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想象力,创造更多样化的城市形态和更高效利用的空间。四是规划(Plan),通过规划手段和管理策略,在大巴黎快线沿线新建68个地铁站,集约化形成140平方公里潜力空间用于新增项目建设,进而实现“巴黎2040”总体规划提出的外围新城市化区域用地10年间减少20%的目标。五是再自然化(Renature),城市集约化释放出的空间通过再自然化,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这些地区也往往是城市最易内涝的地区,通过保留30%的开阔地带,可以增强城市韧性。六是使用(Use),在现有建筑使用效率不高和新的生活、工作方式变革下,收回空置或较少使用的建筑物,创新使用方式,投资“被忽视的空间”。七是变革性(Mutation),在大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推进高密度、绿色空间以及一体化建设;应用基于生物气候的规划方法、将高速公路改建为更为自然化的城市林荫大道;在历史建筑上增加层数和进行更有想象力的改造;在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探索的独栋住宅“温和致密化”;在上海进行的工业、仓储建筑垂直化建设等。
主题报告
(文字可向下滑动)
圆桌研讨与平行会场
(文字可向下滑动)
颁奖仪式与倡议发布
咨询会进行了2023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现场颁奖仪式。作为大都市规划系列活动重要组成,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吸引了国内外上千家设计团队参与。2023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立足高起点定位,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城市设计领域的交流,搭建“众创众规”平台。本届挑战赛共收到国内外34个城市的272个城市设计方案,作品类型多、影响范围广,涌现出大量优秀城市设计作品。经过9场专家评审会和网络投票,并经评审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共评出一等奖卓越贡献作品8名、二等奖杰出表现作品18名、三等奖匠心创意作品26名和提名作品17名。
咨询会上,在场嘉宾还共同见证了“城市设计·上海倡议”和“大都市研究网络·上海倡议”的发布。城市设计·上海倡议由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发起,得到了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同时,上海作为融合东西的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之一,为大都市和建筑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同济大学发起大都市研究网络倡议,邀请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建设上海未来大都市的研究网络,打造“ 上海学派”,一起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文化传承等大都市面临的挑战,加快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期两天的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进一步拓展了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深化了国际交流、文明互鉴,必将为上海围绕“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上海空间规划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要素保障、精品营造赋能,坚持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全力推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六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MPIC)在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同济大学、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测绘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